波士顿环球报丨迎接第二次冷战的到来
2019年5月24日,北京,一名男子路过一家为华为和苹果手机打广告的电子商店时看着自己的智能手机。图:MARK SCHIEFELBEIN/AP
迎接第二次冷战的到来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
本专栏的固定读者不会惊讶于第二次冷战的爆发。自特朗普总统去年向中国商品开征第一笔关税起,我就认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战将比大多数人预计的时间要持续更长,且可能升级为其他形式的战争。
技术战眼下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上周美国针对中国电信设备公司华为的诸多举措正是例证。假如你仍然认为,随着特朗普和习近平在下个月的大阪二十国集团峰会上进行会晤,和平就将到来,你一定会失望。
历史上的类比是强大的。如美国前国防部长艾什顿·卡特(Ashton Carter)最近在哈佛大学的一次会议上所说,在权力的中心,“真实的人谈论历史,而不是经济学、政治学或国际关系”。他们问的首要问题是:这像是什么?是的,眼下中美对抗的突然升级更像是冷战的早期阶段。
但讲求实用的历史学家必须问的下一个问题是:不同之处在哪里?在“第二次冷战”一说得以相当完备地确立,终至变成现实之前,是时候后退一步,并承认2019年不是1949年了。这尤其是因为,美国与中国之间存在深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纠缠,这相当不同于七十年前美国和苏联的几乎完全隔绝。
1940年代末,苏联要降下丘吉尔所说的那种象征隔绝交流的铁幕,是有可能的,因为要关闭东欧与西欧之间有限的交流渠道极为容易。尽管眼下很多人都在说“数字铁幕”,但坦白讲,我怀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今天的可能性。
因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放大、加速并赋权于社交网络,其方式正与十六和世纪世纪的印刷机相同,所以今天的战略对抗是在一个几乎没有边界的世界展开,完全不同于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早年生活的那个世界。(约翰·勒卡雷,生于1931年,是英国间谍小说家。——译注)
十七世纪拥有今天的一切:气候变化(小冰河时期定期冻住泰晤士河)、难民危机(狂热的新教徒横穿大西洋)、极端观点(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彼此诋毁)和假新闻(搜巫者宣判数百名无辜女性死罪)。但于我们而言,最熟悉的特点是国家主权遭到侵害。宗教战争不尊重边界:耶稣会士在奉行新教的英格兰渗透,正如同今天俄罗斯的水军出没于西方民主国家。
但三十年战争之关乎权力,不亚于关乎宗教。冷战由两个超级大国发动,与此不同的是,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多方参与的博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谋求将天主教的信条再度强加到波西米亚头上。西班牙希望将桀骜不驯的荷兰收归哈布斯堡王朝麾下。法国宗奉天主教,但试图挑战西班牙和奥地利的权力。
同样,今天的世界也并非两级格局。美国或许会要求其他国家抵制华为,但不是所有欧洲人都会听命。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但它无法控制印度。
冷战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坦克部队和核武库,这些武器指向冷战的双方,但从未被动用过。三十年战争则相当不同,那是一个恐怖主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盛行的时代,士兵和平民之间浑然不分。(想想看叙利亚。)然后,受害最严重的地区尸横遍野,人口锐减,这和今天一样。当时不存在威慑力量,今天的网络战中也没有。事实上,国家往往低估了卷入冲突的成本。英国和法国都是如此,结果它们各自滑向了内战。
这一对比的意蕴并不令人快活。我能给出的唯一安慰是,拜技术所赐,今天大多数事情发生的速度比四百年前快了差不多十倍,所以,我们或许正在接近一场三年战争,而不是三十年战争。不论如何,我都必须学会如何结束这样一场战争。
三十年战争之能够结束,非由一部而是若干部条约成就,历史学家称这些条约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传说相反的是,这些条约并未带来和平,因法国和西班牙继续打了十一年仗。而且,这些条约并未确立一个基于现代国家的世界秩序。
威斯特伐利亚决定所实现的,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德意志王公之间,以及各对立的宗教团体之间确立了一个权力共享架构,其基础是有限和有条件权利,以及相互担保。
冷战结束时,一方彻底失败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发生那种事。民主国家和威权国家可以打上三年或者三十年的仗,没有哪一方可以取得决定性胜利。或迟或早,会有妥协达成——尤其是,自我设限,向对方承诺不会全面利用现代技术掏空彼此的主权。
我们的目标是1648年,而非1989年:是网络威斯特伐利亚,而非中国长城防火墙的倾覆。假如我们有三年而非三十年后实现这一目标的选项,我们理当接受。
(作者是英国历史学家,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文原题“The Outbreak of the Second Cold War”,见于《波士顿环球报》网站,2019年5月27日发布。听桥,愉快译出。)
原文链接:
https://www.bostonglobe.com/opinion/2019/05/27/the-outbreak-second-cold-war/rxzVhRt618HarJdX7dBM9N/story.html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