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观点丨中国不想与西方雷同
































图:Time Life Pictures/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Getty Images


中国不想与西方雷同

迈克尔·舒曼Michael Schuman

美中贸易谈判何以堕入僵局北京方面过度自信放错了位置,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估计关税战将提升他再度当选总统的可能性,相关理论解释所在多有。跳脱政治操纵,思考一下中国的历史,是有所裨益的。

与西方打交道的五百年间北京谋求的是从西方的财富中获益,而不是真正接纳西方的理念和规则。这一存在已久的矛盾情绪今天的贸易谈判中正得到展示并可能在那些理念和规则得以落地之前就毁掉它们。

1972,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与毛泽东有过著名的会晤自那之后,那种认为中国可以被转向西方看法成为美国对北京外交政策的支柱但思考可以追溯得更久远。十八世纪中国的贸易做法感到沮丧欧洲大国希望清朝采用它们的经济规则。当时中国非常乐意用瓷器和茶叶换回白银,但朝廷严格控制这样的交易那些渴望自由贸易的商人来讲,这显得不公正。1793英国派出由马戛尔尼伯爵率领的使团到达北京,恳求中国开放市场,并进行其他改革。

马戛尔尼拒绝向中国皇帝行那种标准而恭顺的叩头礼,此举激怒了痴迷于礼仪的中国官员中国皇帝向英王乔治三世发出一封拒绝马戛尔尼要求的傲慢信件,他在信中问: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 

清朝从未乐意接受西方式的贸易和外交实践。不夸张说,清朝是在十九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的炮火攻击下,被炸入西方式的贸易和外交实践中的。自那以后,中国才向外国的商业和文化更多敞开国门,并开始接受欧洲式国家与国家关系。

抗拒不是中国的唯一应对。自十九世纪晚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改革家和革命者就开始相信,中国必定成为更像英国和美国国家。鉴于清朝摇摇欲坠,这些思想家从复制诸如宪法、选举而成的立法机构和西方式学校这样的制度和实践,看到了拯救国家之道。但就中国怎样才能变得西化社会上爆发了激烈的争论。一些人认为,购买西方枪炮并学习西方的新技术就足够了,中国不必改变其核心制度。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的传统过时且落后,全盘接纳外国理念才可能重建中国的伟大。 

这次美中贸易谈判的崩溃恰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这具有讽刺意味。五四运动得名于1919年5月4日的学生抗议,这一称呼象征着一场改变中国社会的规模更为宏大的运动。1915,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之一陈独秀写道: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引文《敬告青年——译注

这一精神绵延到1980年代在亲近市场的改革中,中国接纳了自由企业制度,吸收了海外投资,留心西方经济学家的意见,并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之类机构中。甚至显赫如党的总书记胡耀邦,也曾暗示中国人应该用刀叉而不是筷子吃饭。

西方的戒心从来就挥之不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制订自身行动路线的决心也在壮大。在全球舞台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推动实施西方世界体系的中国替代方案,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在国内习近平国家角色的强调重于扩大自由化,并提倡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阻挡民主之类官方不想要的理念

这一爱恨交织的态度体现于美中贸易谈判之中。一方面,北京意识到加入到当下由美国领导的全球秩序之中令它获益。另一方面北京不愿全面拥抱该秩序并接受其准则。

特朗普行政分支感受到的沮丧,十八世纪英国商人一模一样。利用其关税和威胁,特朗普实际上说:好吧,中国,假如你们自己不照我们的规矩来,我们不得不强迫你来。西方的很多人极其珍视开放,但中国不会对等开放,或许显得不公正。照理说,假对等开放话,中国经济会更层楼。

不意味着中国会那么做特朗普动用强力的企图以失败告终,不论他将关税升多高。华盛顿必须学会与那个它曾经打过交道的中国打交道,而不是与一个乐意看到的中国打交道。

本专栏不一定反映彭博有限合伙企业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文作者曾经担任《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驻北京记者,目前生活在北京,著有“The Miracle: The Epic Story of Asia's Quest for Wealth”以及“ Confucius and the World He Created”。本文原题“China Doesn’t Want to Be Like the West”2019519日发布于Bloomberg Opinion。听桥译。)

原文链接: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19-05-19/china-s-history-foretold-breakdown-of-u-s-trade-talks?srnd=opinion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波士顿环球报丨为什么香港抗议者要挥舞星条旗

乔治·索罗斯丨危机中的开放社会

卫报丨假如新闻正在死去,谁来捍卫民主?